近日,拉芳家一则“小金条发膜”广告引发热议。其广告语“3分钟也算奇迹?停!这才是奇迹!使用1分钟修复秀发累积损伤”被广泛解读为直指竞争对手潘婷此前的“三分钟奇迹”商标风波。
拉芳广告被指“内涵”潘婷:
广告语直接对比“3分钟”与“1分钟”,强调“‘1分钟’不是商标,我们真修复”,矛头直指潘婷此前被质疑的“商标”问题。
此举被网友视为对潘婷风波的一次针对性营销,意图通过对比强调自身产品的“真实修复”能力。
潘婷“三分钟奇迹”风波回顾:
此前,潘婷“三分钟奇迹”护发素因名称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其暗示“3分钟”即可达到“奇迹”般修复效果,涉嫌玩文字游戏。
宝洁公司回应称:“潘婷三分钟奇迹”是2020年合法注册的商标名称,并非对产品功效的直接宣称。产品包装及电商页面均标注了商标说明。
同时,宝洁强调产品功效宣称“3分钟修护三个月累积损伤”有第三方试验报告支持。
商标与功效宣称争议成行业痛点:
潘婷与拉芳的争议并非孤例。快消品行业因商标名称易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品质的联想,导致类似纠纷频发:
白象“多半”系列: “多半袋面”、“多半桶面”商标易让消费者误解为“分量更足”,而非单纯名称。
“壹号土猪”、“供港食品”: 此类商标易让消费者联想到特定高品质(如土种猪、供港标准),但商标本身不代表产品必然符合这些特性。
核心矛盾: 企业合法注册的商标名称,与消费者直观理解(常误认为是功效或品质描述)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当商标名称恰好是时间、程度、产地等描述性词汇时,争议尤其突出。
监管考量: 中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等特点产生误认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如何认定商标名称是否构成“误导”,成为监管实践中的难点。
行业警示与未来走向:
拉芳借势营销虽显犀利,却也折射出快消行业普遍存在的商标命名风险。此次事件为企业敲响双重警钟:
商标注册需更具前瞻性: 避免使用易引发功效或品质联想的时间、数字、描述性词汇,提前评估消费者可能的误解空间。
营销宣传需更严谨透明: 即使商标本身合法,在广告宣传中仍需明确区分商标名称与产品功效,避免打擦边球。功效宣称必须有扎实的科学依据支撑并显著标示。
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提升及监管趋严,企业需在商标策略与广告合规间找到平衡点。毕竟,真正的“奇迹”永远建立在真实功效与诚信沟通之上,而非名称游戏之中。这场由“分钟”引发的行业反思,或将推动快消品宣传走向更高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