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热门音乐综艺节目中,新生代歌手单依纯对经典歌曲《李白》的改编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其改编版本强化了电子国风元素,并在歌词中创新融入了“我本是辅助,今晚来打野”的游戏梗念白。其中,极具洗脑效果的唱段“如何呢,又能怎”更是登上热搜,成为网友讨论焦点。
就在这句魔性歌词走红后不久,单依纯所属的北京百沐娱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迅速行动,提交了多件商标注册申请。申请目标不仅包括爆火的“如何呢”、“又能怎”,还有“纯妹妹”、“纯姑姑”等具有艺人特色的昵称。这些商标覆盖范围广泛,涉及教育娱乐、广告销售、珠宝钟表等多个国际分类,目前均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然而,专业人士对“如何呢”、“又能怎”这类日常口语成功注册为商标的前景持审慎态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一条,缺乏显著特征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如何呢,又能怎”作为大众高频使用的普通口语,本身难以具备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显著识别性。同时,在缺乏独特设计、特定语境关联或长期使用积累的“第二含义”情况下,消费者很难将此类表达与单依纯或其公司建立唯一对应关系,因此其注册申请面临较大法律障碍,被驳回的可能性较高。
无论最终注册结果如何,百沐娱乐此次的商标申请动作,在娱乐产业和知识产权领域都激起了广泛讨论,其示范效应不容忽视。该事件清晰地提示了艺人及经纪公司:当艺人的作品片段、标志性口头禅或昵称等元素意外走红时,快速进行商标布局至关重要。及时申请注册,旨在将这些具有传播力和辨识度的元素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商业标识,为艺人未来潜在的多元化商业开发(如衍生品、代言、联名等)奠定权利基础。即使最终未能成功注册,此类“防御性”申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他人恶意抢注,避免对艺人形象和商业发展造成干扰,是艺人商业价值挖掘与保护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