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玩“文字游戏”的商标比比皆是,比如“山里来的土”鸡蛋、“0添加西”梅,“只有水盐和面粉,其他没了”调味品,“零蔗糖”冰激凌、“120W”充电器……引号里的文字并非商品特质,而是商品的名称。实际上,“土” 鸡蛋并无国家标准,而“0添加”正在被新国标禁止标注,“120W”充电器实际只有12W功率。很多消费者表示,自己很容易被这些商品包装上的描述吸引而购买。
另外,还有一些商品会“蹭”知名品牌的热度,例如在购物平台上搜索知名儿童电话手表“小天才”,会涌现出“小天才特x”、“小天才酷x”等名称高度相似的店铺和商品,由于和正品售价差距较大,“性价比”优势将这些商品推上了热卖榜。
经查询发现,“小天才酷x”商标自2020年被多家企业申请注册但均被驳回后,直至今年2月7日、2月20日仍被两家企业申请注册,目前属于“注册申请中”状态。“小天才特×”商标也于去年9月被企业申请注册,目前同样属于“注册申请中”状态。
商标注册流程主要包括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核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实质审查则主要判断商标是否具备显著性(如是否为通用名称)、是否违反禁用条款(如是否涉及国家标志、是否存在不良影响、是否会造成他人误解等)。
审查员对某一商标是否存在误导性或“欺骗性”的认定存在主观差异;商标申请量逐年递增,商标申请审查工作时效要求高,缺乏充分时间调研论证特定商标是否实际误导公众;商标申请人通过拆分商标、多类别申请等手段规避审查。
针对商标的具体审核过程,能够注册成功的商标肯定符合当时的审查标准,但在注册后,商标是否成为误导性宣传的一环,属于企业的自身行为,“审查员在审查时,会对商标本身进行判断,但不可能预判到所有情况”。
“心机商标”屡禁不止,本质是商标注册制度的“静态合规性审查”与市场“动态逐利行为”之间的博弈。唯有通过技术升级、法律严惩、企业主动防御的“三管齐下”,才能压缩灰色空间,维护市场秩序。